The Iron Lady(鐵娘子)是我今年目前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了,對我來說有超過伊朗片A Separation(分居風暴)。
鐵娘子的敘事是由柴契爾夫人的老年生活中對過去的片段聯想和幻覺所組構,而非傳統編年史式地按照時序從小講到大。本來我還很擔心這種來來回回的作法到最後會很令人厭膩,但導演卻以如音樂般的美妙安排成功地傳達他對記憶和過去的理念。過去不是一個完整的A到Z,而是在自發的聯想中跟當下的現實相互建構的。瑪格莉特(柴契爾夫人本名)不管是看到了電視的報導或是長桌上喋喋不休的政治辯論,都把她帶回到過去相似的時時刻刻裡。而不管是當下的現實還是聯想的過去當中,她都是同一個人,用同一套方式認知、面對眾人。過去到現在並非不斷地透過相互割離來前進,而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變奏。
同時,在瑪格莉特有些幻覺和失憶的老年生活中,又能看出此時當下同過去一樣,沒有線性的完整,而是由那些引起自己注意的片片段段和一些微妙的細節拼湊而成。大家都曾有類似感覺吧,意識裡面上一秒還在跟別人講話,下一秒卻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了,而再下一秒已經是闔上小說準備關燈睡覺。作者對於時空的建構與敘事安排可說是別出心裁地細膩,不但讓每個場景的連結都充滿生命,同時起伏跌宕又如音樂般滑順流暢。
除此之外,本片的戲劇性(別跟我討論戲劇性的定義拜託)也相當特別。一個主人公還活著的傳記電影,又是舉世皆知的名人,要怎麼做到戲劇上的精彩呢?看過柴契爾夫人傳記的我本來其實沒抱太高期待。但就像電影的鏡頭不斷帶出柴契爾夫人的衣服、高跟鞋、帽子等女性特質如何對比於周遭的男性們,他的戲劇性主要是建立在對比上,而非動作上。當然,鐵娘子的強勢在跟英國男性政客們的互動還是相當有看頭,但是看的出來導演所經營的不是在讓那動作上的衝突有最充足的表現,而是主在強調柴契爾夫人的強悍主題與她周遭人事物的對比和衝突。
電影的重點不像傳記放在她政治生涯的起與落,而是抓著對強勢的瑪格莉特來說最艱難的兩個問題:感情與衰老。在他的老年生活中,許多衰老所造成的身體現象都與她的強悍作風格格不入,使得身邊的家人或仰慕者很是尷尬。另一方面,面對她的丈夫和小孩,她結婚前就講明了她不可能只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而是要為公眾有所貢獻。但事情真的如她想的這麼簡單嗎?她跟丈夫丹尼斯的互動是本片的一個重要主軸,丹尼斯總是扮演一個看似不重要的角色,讓柴契爾甚至到晚年都認為自己不需要丹尼斯。但是是誰在柴契爾夫人的政治之路中不斷提點和引導呢?是誰在深夜裡堅持地把忘我工作的瑪格莉特抓回去睡覺?到了電影的最後一刻,當瑪格莉特得要和她的丹尼斯幻覺分開時,我們才第一次看到瑪格莉特的脆弱──她是多麼的不捨得。男人、選舉、政治鬥爭、國家戰爭、罷免甚至衰老都沒有讓她認輸,面對丹尼斯的消逝卻讓她示弱了,畢竟丹尼斯才是她的精神支柱啊。
我本身就很喜歡看傳記電影,但也真的很少看到傳記電影可以這麼感動了。我沒有看見對「她的一生」的歌頌或是批判,我只感到我認識了「她」,認識了這位世紀人物「鐵娘子」。
李紹瑄 2012/3/15
留言列表